第一百二十三章 粮食与寒流-《大唐之无敌天下》


    第(2/3)页

    “标点符号?”

    一听又是李玄霸明了新东西,欧阳询顿时再次好奇起来。心想这个李玄霸莫非不但武圣降世。还是文曲星下凡不成,否则怎么会明一个接一个的层出不穷?

    “嗯,本王一直觉得古人著的书没有表达断句分断或是语气的符号。读起来极不方便,因此本王就想出了这些标点符号。所谓标点符号。即是辅助文字纪录语言的符号,用来表示文章的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有了这种标点符号,看书就会轻松省力许多,能减少一词一文有千百种解法的弊端。能直接的表达出著书者真正的意图。”

    李玄霸说罢,把站在他下的一位小太监招了过来,吩咐了几句。这个太监跑出去后很快就又回来了,手中还捧着几页纸张。

    李玄霸表示小太监将这几页纸张交给欧阳询和杜如晦等人和洛阳的官员们轮流的看。

    等到他们都看完了后,李玄霸才说道:“这就是本王明的标点符号的说明书,你们有什么想法?”

    欧阳询、杜女口晦和洛阳的官员们都面面相觑了半晌,才由欧阳询出面说道:“元,你所创的标点符号的确令人耳目一新,相信用上这些标点符号后,读书一定会省力得多。只不过,这样一来,日后读书人毫不费力就能理解书上的内容了,会不会影响他们读书的积极性和乐趣?”

    李玄霸闻言不由失笑道:“容易理解反而会影响读书的积极性和乐趣?这话本王听着就觉得新鲜。真是笑话!本王可不这么认为,本王认为,当读书人能够尽快的理解和读懂一本书的话,就有时间多读一本书,博取更多的知识了。这样才能够有时间做到博览群书,采百家之长,做个真的博学多才之士。试想一下,要是没有标点符号,让读书人一生都在苦苦的思索区区一两本书中的内容和真正意义,那他怎么可能成为博学多才之士呢!”

    杜如晦听罢禁不住的点头道:“元说得有道理,下官也觉得有了这种标点符号,对天下读书人只是好事而非坏事。所以下官建议。不如先试用一段时间看看效果!”

    欧阳询也只能同意道:“下官同意,下官回去后先好好的研究一下这标点符号。再把它们写出来!”

    “很好,那你现在就回去研究吧!”

    见说服了欧阳询,李玄霸心中欣慰,打欧阳询回去后,才又对下面的众官们问道:“那么,你们谁还有事情要奏的吗?”

    话音网落,即见杜如晦站了起来,拱手道:“元,眼下中原地区除了瓦岗上,基本上全都已经归附了元,元所要管理的子民过了两百万之众,故下官认为,该是订制新的政令和制度的时候了,目前洛阳的制度有点乱,不利于展!”

    李玄霸问道:“那杜先生你有什么提议吗?”

    杜如晦说道:“关于军队的制度下官就不必多说了,因为元所创造的那一套军队制度效果十分的好,无可挑剔。但是处理政务的官员们制度。下官认为该重点谈一下了。目前洛阳的官员们大都是越王侗和王世充在世时所封的官,人数虽然众多。但是司职混乱,很多人虽然身有官职。却无事可做。或者是不知道该做什么。因此下官认为该重新给他们安排官职,并指明他们该做的事情和职责,这样才能令方方面面的事务流畅的运作起来。之前一直是下官李淳风和张仲坚三人在处理这些事情,感觉有点忙不过来。”

    听杜如晦这么一说,原先洛阳的官员们均不由紧张了起来。因为依照杜如晦的意思。他们所有人都要被重新洗牌了,至于还能不能享受原先的待遇,就不一定了。说不定有可能连官都做不成,被赶回去做个平官。

    对于杜如晦的提议,李玄霸倒不反对,点头问道:“杜先生认为该按什么制度重新安排他们的官职呢?”

    杜如晦回答道:“下官与李淳风、张仲坚商量过后,认为隋文帝杨坚时的三省六部制是很不错的制度,否则杨坚也不会开创出前所未有的大隋盛世来,要不是杨广昏庸,大隋的江山也不至于会完蛋。所以下官三人建议,元还是照用三省六部制为好!”

    李玄霸同意道:“好,那就依照三省六部制吧。

    杜如晦、张仲坚、李淳风。你们三个先给本官好好的考查一下洛阳官员们的能力,三天之内给本王订制一个人事安排的章程后,三天后本王再重新封他们的官职!”

    杜如晦本想说这样的人事安排章程他们三人早已经准备好了,但立即就猜到了李玄霸之所以这么说,是想给洛阳的官员们一个表现的机会,看看他们有谁能在这三天之内做出色或是恶劣的表现。

    想到这点。杜如晦即将肚子中的话吞了回去,悠悠的回答道:“下官遵旨!”

    如此一来,洛阳官员们看着杜如晦小道士和虬髯客三人的眼光,顿时热烈了起来,大概都在想着如何在这三天时间好好的巴结他们。为自己谋个好官职。

    “元!”

    杜如晦这时候又说道:“除了这件事外。眼下还有两件要紧的事情必须要马上解决,否则就算拿下了瓦岗,也不会有好日子过!”

    听杜如晦说得这么严重。李玄霸不由自主的挺直了上半身,问道:“那两件事?”

    “第一,粮食问题。”杜如晦慎重的回答道:“自从瓦岗起义。杨广弃洛阳而去江都后,洛忖,迂在遭满战火,今年夏天汛下讨暴雨,导致河期泄洪:部份的百姓今年都没有耕种,颗粒无收。再加上混乱之下山匪四起,四处抢掠,这导致洛阳地区的百姓们基本上都没有余粮过冬。而洛阳城因为跟瓦岗的李密打了几场战争。粮仓的粮食被消耗了不少,宫中的人都要吃饭。再加上元目前已经有近四十万的军人,粮食已经供不应求了,无法救济百姓。因此,要是没有新的粮食的话,这个冬天只怕有大半的百姓都要饿死,否则是为了不被饿死而再次爆乱抢掠。这样的话。洛阳危矣!”

    李玄霸皱了下眉头,问道:“听说瓦岗军控制了几个大粮仓。应该有不少粮食吧?本王要是快的攻下瓦岗,岂不是有余粮了?。

    杜如晦却摇头道:“此乃下策,瓦岗军控制了不少粮仓是不错。但是瓦岗军并没有好好的经营这些粮仓。当年瓦岗军起义时,为了吸引更多的饥民加入他们的队伍,在拿下了隋王朝最大的粮仓兴洛仓后。即开仓放粮,将粮食都给了当时因为杨广的暴政而流离失所的饥民们。吸引了他们加入了瓦岗军,壮大了队伍。后来李密尝到甜头,每次攻打下一处粮仓就会采取开仓放粮的手段来吸引饥民加入,结果令瓦岗军成为实力最强大,人数最多的义军。只是这样一来。像兴洛仓、回洛仓和黎阳仓等粮仓基本上都空了。听说瓦岗军这一年来一直在永济渠挡截抢夺来往的货船。因此下官估计,瓦岗军目前只怕也没多少粮食了

    李玄霸的眉头快皱成死结了。头痛的问道:“那么,杜先生你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杜如晦先回头看了看身后的洛阳的官员们一眼,回答道:“回元,实际上,洛阳不是没粮。当初杨广大兴土木。建造出洛阳宫,并迁都洛阳后,有无数个富商和富可敌国的士家大族也搬到了洛阳来,令洛阳城成为最繁华的大都市。尤其是是杨广强行的征用百万民众开通了大运河后,令交通利便之后。洛阳城更成为经济最繁荣最富裕的都市。很多富商和士家大族每年都连绵不绝的利用大运河的水利之便从南方东方运来了很多粮食与货物。据红拂的中情局调查得知。洛阳城过五十家的富商和士家大族都储存大量的吃不完的粮食,如果他们肯都捐出一半来,就可以保证令洛阳地区的所有百姓们到明年秋收之前都不会挨饿了!”

    “哦,洛阳城居然有这么多粮食?”李玄霸有点惊讶的道:“他们既然有这么多的粮食,自己又吃不完,为什么不拿出来卖?”

    杜如晦刚言苦笑无语,没有解释,而他身后的不少大概是出身于士家大族的洛阳官员们都将头低了下去。

    看到这些人的反应,李玄霸再联想到自己前世时看过的几部有关于战争或是天灾**时百姓们活不下去,粮商们却趁机抬高粮价,黑心财的的电视剧,顿时就明白了。

    暗骂了几句自己愚蠢后,李玄霸即将脸一冷,淡淡的扫了几眼那些将头低了下去的洛阳官员们,然后对杜如晦下令道:“杜先生,明天你替本王去见见那些积蓄了大量余粮的家主们。告诉他们,本王向他们借粮。希望他们除了留下能让他们吃到明年秋收时的粮食外,其余的全都借给本王。本王在此承诺,只要同意借粮的,本王就欠他们一个人情,日后统一天下后不但会还他们粮食,而且还会重点照顾他们的家族,封官拜候都有可能。但要是有谁不愿意,或者是表面上答应,给粮食时却不爽快或是弄假捣鬼者。

    李玄霸顿了一顿后,才重重的说道:“那本王就当他是在跟本王为敌,本王不会跟他讲什么秋后算账,因为本王立即就会跟他算账。到时候会有什么后果。哼哼,自己去想吧”。

    李玄霸的话还没有说完,洛阳的官员们不少人就已经脸色大变。考虑着待会回去就立即跟家族的人好好的简量一下对策,或是劝他们将粮食献出来。毕竟得罪李玄霸可不明智,李玄霸看起来可不像是会守规则,讲道理的人。但要是能让李玄霸欠一个人情的话,说不定就能捞到大大的好处。

    “是,元,下官明天立即拜见各家族的家主们,转述元的话”。

    杜如晦心中大喜,暗想这样一来,不愁那些贪婪的蛀虫们不献出粮食来。除非他们敢惹李玄霸生气。

    “那么,第二件要紧的事情是什么?。解决他粮食问题后,李玄霸又提问道。

    “是过冬的问题”。杜如晦再次严肃的道:“李淳风这几天观天象,现了一个,不好的观象他认为一股寒流即将袭击整个河南河北地区,今年的冬天将会比以往几年要冷得多。如果不能解决取暖的问题的话。估计会有很多人被冻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