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贰】-《诈欺猎手》


    第(3/3)页

    对于第一个谜题而言,谜面毫无疑问就是“东西在箱子里”。

    而当李维寅将“东西是什么”,“箱子在哪里”,“如何取出东西”等等一系列复杂的考量删除之后,他的面前宛如有道全新的大门轰然敞开。

    这个谜题给的线索太少。循序渐进的话,可以说是复杂到了极致。

    而当他逆向思考时,就会发现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

    蓝思琳想要暗示的是,线索可以有很多,但只有这一条就够了。

    ——李维寅只需要知道“东西在箱子里”,就足够了。

    因为蓝思琳曾经取出过那本书,如果“东西”指的就是《锡人》,那就意味着,他将《锡人》放了回去。

    如果这是既定的事实,那他就有很大的概率是通过欺骗的方式得到了那本书。因为以亢龙书院的安保严密程度而言,偷盗行为基本是不可行的。

    如果蓝思琳使过诈,那就必然会有“受害者”。

    李维寅计划的第一步,便是通过那句模棱两可的“我知道锡人的事”,找到了受害者王教官。

    随后,他要做的,便是将计就计。

    利用“受害者”对蓝思琳的戒备心理,进一步散布恐慌,从而让王教官相信暗码确有其事,而他就可以顺势以解码者的身份得到那本《锡人》。

    这整个计划,完全只需要利用“东西在箱子里”这一条线索。只要找到蓝思琳骗过的人,就可以设计让他带着自己找到“箱子存放的位置”,甚至是“打开箱子”。

    就好比是一个机关复杂,充满即死FLAG的闯关游戏,按照规则来,可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李维寅的情况不尽相同。在他之前,已经有人通关了游戏,他需要做的,就是利用那个解锁了所有关卡的账号,完成直接跳关的操作。

    但这个计划同样存在着弊端。他与《锡人》的接触时间,只有短短的20分钟。

    20分钟可以做什么?可以看一集动画片,喝一杯咖啡,做两套眼保健操,抽四根烟,泡五碗面。

    但读书——对常人而言,二十分钟,甚至不足以读完一本书的三分之一。

    好在那本《锡人》是以图画为主的童话绘本。

    好在他是李维寅。

    要在手头没有那本书的情况下,将其用作解码工具,就必须将其一字不差、完完整整地背下来。但李维寅面对的情况更加严峻,因为蓝思琳设下的暗码是字符分割式密码,整本书的排列布局都会影响着页数。

    也就是说,李维寅不能单纯地背下书中的文字,他必须依靠图像记忆法,仔细地记住书中每一页每一个段落每一个字所在的位置。

    这也就是为什么,即便聪慧如他,也在离开山长室之后反复地回溯了好几遍记忆,确认没有出现一丝纰漏。

    他做到了。他用近乎作弊、超乎想象的方式完美地破解了第一个谜题,得到了第二个谜题的线索。

    但这第二个线索,却远比他预计的更加离谱。

    背叛者,到底是指什么?


    第(3/3)页